Party building/League school/students

党建/团学/学生

最新动态

跨媒青年说 | 博士研究生——杨晨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7日 21:15
图片



图片

—跨媒体艺术系—

杨晨


图片

第一期






作者简介

Author Introduction

图片

杨晨/Yang Chen

2021年进入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方向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师从邱志杰教授。个人作品始终围绕着“消逝”这个概念展开,专注于录像艺术语言的记录性表达。借助对生命中那些粘稠的记忆、命定的分别、无法逆转的衰变的感受,书写对时间的思索。



获得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参展经历/Exhibition experience

作品参加过多个地区展览。其中包括:法国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巴黎东京宫艺术中心、巴黎自然与猎取博物馆、梅马克当代艺术中心、瓦西维埃国际艺术中心、第20届、21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蒙彼利埃Flare电影节。芬兰坦佩雷电影节-“中国体验单元、意大利意大利梅第奇·里卡迪宫、威尼斯军械库,韩国第釜山录像节,蒙古乌兰巴托国家美术馆、中国北京摄影双年展、北京民生美术馆、济南摄影双年展、连州摄影节、西安OCAT美术馆、重庆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成都美术馆、南艺美术馆、天津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西安美术馆、西安当代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等等。


2023年9月以来的展览:

2004.07作品《向天而行》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上海 中华艺术宫

2004.06作品《无限延长》入围“画龙点睛””全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展 济南 山东省美术馆

2004.09作品《向天而行》入选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作品展

2004.05作品《凝滞的风景》入选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九州同根 两岸一脉 清明公祭轩辕皇帝(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展》

作品《电影结束的时刻》入选“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 天津美术馆

2003.10作品《电影结束的时刻》入选《现实主义Filter Realism滤镜》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23.11《场中戏》—解构·重塑·赋魅 青年策展人主题联展  西安美术馆

2023.12《电影结束的时刻》入选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光机器” (连州粮仓摄影中心)

2023.12个展《凛冬将至》 西安fake 空间

2024.06 《在别处》 西安fake 空间

2024.09 《丝滑连招》 fake Project上海 油罐艺术中心

2024.10 作品《只缘身在此山中》入选第五届终南论坛平行展  浐灞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


学术活动/Academic activity

2023年9月以来的学术活动:

1.论坛发言:《技术与艺术:何为好的艺术教育?》,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街区。  2024.9

2.论坛发言:《摄影前沿:物理真实与人工智能生成的真实》,连州国际摄影中心。2023

3.论坛发言:“未来图景:第二届科技艺术全国教育论坛人工智能视域下艺术与算法共生的教育变革”,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24.9

4.论坛发言:《画刊杂志50年-在场与在地》,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图像采集中心。2024.9

5.论坛发言:《青年艺术家沙龙》,“灰度交响”吕顺作品分享会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2024.7

6.讲座:“日记电影”,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23.10

7.讲座:中法文化之春项目:“穿梭于堤岸之间”-再看克里斯·马克电影《堤》中的摄影,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24.5

8.讲座:“解读信件、日记与自画像电影”,天津美术学院。2024.9

9.2024 年第六届1839摄影奖复审评委。

作品展示

Work display

图片

《在电影结束的时刻》

时长:4分33秒

单频道录像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蓝》在结尾时,女主人公Julie留下两行泪水,宣告作为叙事环节的电影部分结束,她的眼睛在自省的同时也面对着观众,随即而来的蓝屏则以文本的方式终结了对故事残存的想象。摄相机在缓慢退步中,一种直接的、不被导演调和中介的意识状态似乎被激发。“事件”的概念和“感受”的心理反应,从结构的角度是否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延长的观看时段,去讨论观者的观看过程而不是电影本身呢?

参展/创作经验分享

Creative experience

图片

应该学习大量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哲学史、文学史、电影史、设计史的学习以及观看大量的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促使自己超越以绘画为主体的造型语言标准,尝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别,在广阔的空间中去进行自我评估和判断。

图片

围绕着自己研究的核心内容,形式和造型经验展开对装置、表演、剧场、影像、声音、文本等各种造型艺术语言的多样训练,在常态基础课程之外参与有针对性主题的工作坊,向有经验的外来学者、艺术创作者以及团体学习,展开交流。同时在评价体系中打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突破单向自闭的系统,让学习、介入、阐释与批评共同构成评价关系的学术支撑。

图片

掌握专业基础技术并熟悉创作的过程,根据需求走入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其中可能包括:木工、金属、影像、陶瓷、铸模、印刷、人工智能等相关部分,丰富自己实验的能力,锻造自己的实验精神。

图片

锻炼自我表述并适应专业评价机制,通过反复对自己作品的锤炼,锻炼自我归纳总结研究问题的能力。保证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作品研究的宽度与广度,作品阐述与表达的准确性,作品方法论构建的系统性,多件作品之间文脉的统一性,作品展示对于空间和材料应用的合理性等等。

学弟学妹有疑问?我来解答!

1.如何分配学业和生活的时间平衡?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总是要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且,按照激浪派的说法——“艺术是让生活变得比艺术更有趣的事情”,所以,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需要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


2.平时日常生活或者创作时,灵感来源于哪些地方?

作为创作者,始终挑战的是自身创造力的极限,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个人始终觉得,一个创作者始终是要围绕着自己最为核心的研究问题,持续的进行探讨,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材料以及手段去研究自己心底最重要的疑问。同时,创作者也必须重视创作的物质性过程,也就是哪些缘起、提问、调查、草图、推进、讨论、修改、转换、定型、批判、呈现、表述、展览等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自我创研系统建构的证明。


3.怎么看待新技术的运用问题?

当下艺术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情境下所面对的造型与传播方式与以往大相径庭。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改变了传统造型基础的逻辑,也为改变教学组织模式,大家可以在课程中根据个人创作需求,去感受媒介之间的分裂重组、新旧叠化、相互作用的能力,践行“艺术+科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意图,尽力熟悉艺术创作概念运用又掌握一定科技或者说新技术手段、拓展学习中关于网络化、交互、科技化艺术课程的学习,突破传统的造型和色彩评价体系,让技术带来的“互动、连接、运算等相关环节带来对自己的有效补充。




学生寄语

Student message

  当代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说:“教育只关乎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汲取对自身有益的物质,慢慢的培养自身。






编 辑 | 米 乐
执行负责 | 周怡晔
指导老师 | 李梦龙 尤 妙 刘一涵
审 核 | 高 萍


图片



(作者: / 编辑:任一飞 / 审核人: /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