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1-07
在2023年的下半年,我系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第二期)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的讲座,邀请了多位国际艺术实践者与学者们来分享他们的研究。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四期的讲座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回顾重新温习知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时间:11月21日15:00-17:00;
地点:主楼报告厅
学者:马晓威 教授 (英国)
城市构建者、城市策划人、建筑师、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DCL 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洞察力城市中心(北京)主任;明日城市论坛创始人
经过 20 多年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工作后,马晓威于 2016 年在伦敦联合创立了 DCL 伦敦设计中心,2017 年创办北京洞察力城市心,专注于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 的研究和实践。2016 年,他创立【明日城市】系列,至今已在不同的国际、国内城市 成功举办了 46 场和城市发展相关的讲座、活动和事件,吸引了超过 140 多万全球观众。
马晓威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3 年),并分别获得伦敦艺术大学 切尔西艺术学院空间设计学士学位(第一荣誉,2000 年),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 塑学士学位(1993 年)。他在英国和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城市学、建筑学、公共艺术和设计学科,在全球不同国家的城市和大学策划、组织和实践城市发展、城市更新和城市构建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实践。
内容回顾:
讲座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城市和城市化,城市化的反思,明日城市邻近区计划,整体城市构建系统,软城市构建系统/项目分享和明日城市系列。
马晓威教授开篇引用老子《道德经》“有”和“无”的关系,并引导出关于研究和探索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性的讨论。马晓威教授提到关于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人文和创新作用及价值,以此为基础来拓宽学生们对艺术实践的认知,并延伸公共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探索其在城市空间塑造和人文环境创新方面所提供的潜力。
马晓威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关于中国城市“构建软城市系统”的概念研究和项目实践,其旨在吸引更多的人理解并关注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培育城市建设机构和社会大众的公共艺术认知、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升以公共艺术为导向的中国版“软城市构建系统”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从马晓威教授的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注重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尊重不同地区的诉求差异与特色,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发展。同时,城市发展也在逐渐摆脱过去以经济为核心的失衡模式,转向以文化为核心的平衡发展阶段。
在提问环节中, 马晓威教授与学生谈到了关于他对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对比研究的看法和见解,给予了大家对公共艺术学习与实践更多的构想与未来可能性。
时间:12月5日16:00-18:00;12月7日16:00-18:00
地点:2号教学楼1909教室,线上会议
学者:普林茨波德PRINZpod艺术家小组(奥地利):布丽琪特·普林茨高(Brigitte Prinzgau)教授,沃尔夫冈·波德格斯赫克(Wolfgang Podgorschek)教授。普林茨波德PRINZpod是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小组,由布丽琪特·普林茨高和沃尔夫冈·波德格斯赫克两位艺术家组成,自1984年一直共同创作至今。普林茨波德的艺术实践主要有公共空间艺术装置、雕塑、绘画和摄影;同时涉及许多跨媒介项目——建筑、大地艺术、电影与录像。布丽琪特毕业于维也纳美术学院,沃尔夫冈先后毕业于维也技术大学和格拉茨大学。
内容回顾:
本次讲座以“空间”展开论述,通过展示迄今普林茨波德(PRINZpod)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延伸讨论转换不同媒介和触感结构的可能性。作为合作实践了40余年的艺术家小组,普林茨波德实现了多种公共空间艺术项目,主要以所谓的“日常”或“高端”材料转化为不同的形式语言为主要方式,并将其置于新的语境之中。普林茨波德在讲座中,通过分享近年的艺术创作,由小到大,由内部到外部,由私密到公共……展开探讨了对“空间”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延伸,同时分享了一种创作实践的方式——建筑结构实验(architectural experiments), 以日常物品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初期的实验与尝试;也贯穿讨论了如何实践观念与物质形式之间的转换。
在《发现走廊(The Discovery of Corridors)》这一景观装置作品中(图1),他们在位于下奥地利州一处平原地带,构建了一个“高速公路遗址”;以特定场域艺术(Site-specific Art)的方式,普林茨波德制造了一个看似考古挖掘现场的景象,并以实际公路建造方式呈现了这段不完整的“高速公路遗址”,引发观者对未来考古概念、观光遗址与构建景观、日常物与艺术品的关注,同时思考在这一景观装置中历史、现在与未来三者之间相互转换和重叠的关系。作品《eS》(德语,指“本我”)是一个位于奥地利茨林市诺尔迪克博物馆广场前的混凝土雕塑(图2),其造型为不连续性的S形,也是问号 ?的象征;作品审视了来自人类内在的张力,它介于自我和本我之间、自我和超我之间,也在爱和死亡的直觉之间。问号造型在博物馆广场的公共空间中,也预示着观者所未被回答的疑问;同时也呈现了在博物馆语境之外的公共空间,艺术品会随着空间、时间和公众人群的流动而演变出新的可能性。位于维也纳市当地居民区域的《阿斯邦火车站纪念碑》(图3),是一个造型和材料及其简约的公共艺术作品,仅有三个主要组成元素:轨道、桥和方体,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和强大的能量。作品是对在1939年、1941至1942年间遭受纳粹迫害的奥地利犹太人的悼念;此处是历史上维也纳市中心的阿斯邦火车站,超过66000人曾在此遭受迫害并被运送至集中营。混泥土轨道延续了原有的火车铁轨的存在,中间的类桥梁结构连接着空地两侧的居民区,而一端的空心方体也喻示着铁轨通向黑暗的死亡、虚无和遗忘。在这特定场域的居民们也铭记历史始于此,存于此,也消失于此。
时间:12月22日16:00-18:00
地点:2号教学楼1909教室,线上会议
学者:莎拉·海格尔(Sarah Hager),美国学者,高级研究员,现任教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曾任职于北京大学研究员(2016-2018)。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Oxon)。
内容回顾:
讲座由对“背景本体”(background ontology)的概念的简述展开,本体论讨论存在是什么以及其如何被归类,而莎拉使用“背景本体”来指代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化的世界模型,该模型使我们“存在于世”。由此引出我们是否可以在不改变“背景本体”的情况下去变革(transform)我们的社会关系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并加以讨论与思考。讲座中提到人们试图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协作的方式去实现变革,然而在过程中存在社会性的困难与障碍,如何与它者相处成为了变革的核心问题。
莎拉提到全球南方的概念,“全球南方”是在冷战结束之后,逐渐取代第三世界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强调了南方国家在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和权益,并倡导南方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以实现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全球秩序。
“全球南方”并非本质上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被创造、想象、发明、维持,并不断被社会行为者和制度性的持续变化且从未固定的状态所重塑。
在对“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进行辩证讨论后,莎拉举例了一个重要概念,即食人主义(Anthropophagic),食人主义这一概念起源于1928年Oswald de Andrade写的一本书名为《食人宣言》(Manifesto Antropofago)。这本书中借用“吃人”这一比喻,描述了巴西如何希望“吃掉”西方文化而壮大自己的文化。“食人”意味着吸收、内化并重新创造其他文化的元素,就像是消化食物然后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莎拉认为如果“背景本体”和世界状态之间存在动态依赖性,那么一个的变化将产生另一个的变化。她认为我们不必局限于“北方”形而上学僵化的二分法中,而是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通过对他人的摄入来实现自我的多元化与变革,进行文化的吞噬、转化和再创造,是一种更加动态和互动的文化交流方式。
最后,莎拉鼓励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来推动创新与变革,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和谐和可持续的未来。
时间:12月27日16:00-18:00
地点:2号教学楼1909教室,线上会议
学者:段宏伟,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 (比较哲学硕士学位)、维也纳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学位),曾就读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数字媒体系、现就读于维也纳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现任维也纳大学图书馆高级研究员、维也纳蒙迪亚智库研究中心创始人兼研究员, 曾任挪威奥斯陆大学法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实验艺术系客座研究员。维也纳美朵艺术空间 (medo art space)创始人兼策展人 ,作为策展人策划“欧盟历史记忆”公共艺术展、奥地利文化部“身体的嵌入”艺术项目、“作为镜像的亚洲”国际行为艺术节等艺术展览及项目。目前任教于维也纳大学东亚学院、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现居住和工作于奥地利维也纳。
内容回顾:
讲座开篇段宏伟老师引用了阿瑟·C·丹托(Arthur C. Danto)的“现代艺术已经终结”的理论,指出艺术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已经终结,并提出问题:艺术的定义是取决于美学本身还是社会意义?即艺术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艺术的自律指的是由艺术家自主制定的规则和规范,强调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感,而艺术他律是以宗教、科技、道德或其他作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
在20世纪末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社会参与式艺术兴起,艺术家通过对个体创作者的身份消解来反抗主流市场秩序以抵抗新自由主义。格兰特·凯斯特的“对话美学”概念为西方社会参与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对话美学”中,艺术家、现场、观众有着共生关系,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范式,通过对话交流构建共同体,使对话成为意义生成的一种方式。凯斯特的理论是在对伯瑞奥德「关系美学」和朗西埃「分歧美学」的理论基础批评上建立的。凯斯特将强调自律的艺术创作称之为文本式的,而激进的参与式艺术创作称为合作式行动,他认为当代艺术是从文本(text)到行动(action)的转向。激进的合作的参与式艺术的主要目的是重塑项目参与者的主体意识,而非艺术家个体观念的主观表达。段宏伟老师认为其四个关键因素是:1.外来艺术家进入特定场域,这是介入的起点;2.作品以事件为导向的主体间合作与对话;3.发起的事件需要针对特定场域的特殊问题;4.参与的主体是本地居民,而非外来者。凯斯特强调要对艺术自律进行完全重构,挑战权威系统。
段宏伟老师还提到毕晓普对凯斯特的批评,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凯斯特理论的不同视角。毕晓普指出凯斯特忽略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是激进的把艺术他律作为美学评判的唯一标准,而没有去思考社会参与式艺术也可以将艺术自律和他律融为一体。
最后,段宏伟老师对上述的理论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凯斯特的合作式艺术项目将参与、互动和社会介入置于艺术家个人创作权威的传统观念之上,从而挑战了审美自主的理念。合作艺术项目往往打破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这些都对传统艺术提出了挑战。此外,合作艺术强调参与和互动,可被视为艺术民主化的一种形式。
我系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第二期)在2023年圆满结束,在这个美好的假期里,希望我系全体师生能够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同时也随时保持批判性思考的意识。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并且为未来艺术创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明年,我系将迎来全新一期的国际公共艺术工作坊。真切地期待我们的艺术探索之旅!
最后,向大家送上最热烈的祝福:新年快乐!在2024年中收获更多的成就和喜悦!
编辑|马芮琪 潘俊莹
执行负责|黄米兰
内容|唐兰 周子建
指导老师|李梦龙 周子建 尤 妙
审核|王檬檬 张潇娟
(作者: / 编辑:任一飞 / 审核人: /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