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research/exhibition

学术/研究/展览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发布日期:2024-11-07

图片



图片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空间多媒体

图片




图片





前言




感官媒介与表现-IV(空间多媒体)是感官媒介与表现课程组最后一门课程,主要是对该课程组进行总结与提升,空间多媒体创作中,学生将跨越单一媒体的界限,进行跨媒体和综合媒体的实践,需要将先前学习的摄影、动态影像、声音艺术等媒体形式融会贯通,通过装置、影像、表演等多种形式,将作品置于实体空间之中,营造沉浸式的体验。


这一环节的创作过程,不仅需要对视觉、听觉等感官媒体语言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洞见作品如何与具体的空间场域产生辩证关系。学生们需要考虑作品在空间中的部署、材料的选择、观众的介入方式等多个层面,努力塑造一种身临其境、交互式的体验氛围。本次课程学生分为六组进行创作,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艺术诉求、影响因素和文化背景,明确个人的艺术理念,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好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创作辅助,为自身创作提供新颖的表现手段和创意来源。此次课程学生创作的作品形式包括Mapping、装置、剧场表演等,作品不囿于形式创新,更触及身份认同、虚拟现实等当下艺术话题,引发存在性思辨。学生重新审视自我艺术追求的源起,梳理影响因素与文化渊源,并对艺术家的提问者角色有更深认知。我们期望,在理论实践的互文、传统前卫的融合中,通过此环节的训练,学生能更加熟练掌握感官媒体语汇,并运用自如,为未来的跨域创作奠定坚实基础。最后祝贺同学们出色的完成了此次课程,为大家自豪。


课程名称:感官媒介与表现—IV(空间多媒体)

指导老师:崔凯敏

参展学生:2021级影像艺术班




现场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造·型》


小组成员:林毅 韦秋莹 唐嘉乐 郭天航



继续观看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转载
,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视频时长 4′16″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介绍:


《造·型》聚焦于美术教育,以投影画面在石膏体上的呈现方式,全面展示了我们在美术教育中的历程。从初次接触石膏体到考前激励词,画面内容涵盖了光影分析、结构透视、素描基础、体块意识以及画室海报等元素。作品以渐进的方式勾勒了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认知,最终反映出对教育方式的讽刺,旨在唤起观众对“造型”和美术教育的深刻思考。




作品感悟:


感谢崔老师在本次课程中的耐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合作伙伴们,他们的支持和合作使得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共同进步。在这堂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理论,还深入研究了多款影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技巧,这些知识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项目的立项到最终的确定方案,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探讨和改进,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学习经验。通过团队的协作与努力,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这堂课让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我期待着未来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品名称:《城墙的记忆》


小组成员:梁承彬 陈星宇 张菀婷



继续观看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转载
,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视频时长:2′2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介绍:



作品《城墙的记忆》从城墙作为载体,以城墙的角度出发来表现时间在城墙上留下的印记。从不同时间段来展示城墙的样貌和周围的环境,特别关注到的是城墙与人的关系,城墙在时间的印记里与人发生的羁绊。作品大篇幅使用了线条的元素,将巍峨的城墙用线条的方式去叙述,拉近了城墙与观众的距离,同时重点展示了城墙在建造过程中城墙与周围人、村落发生的故事,并通过城墙本身的造型结构做了许多创意的效果进行表达,作品也同时希望观众能将视线从人移动到城墙本身,用和以往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西安城墙。



作品心得:




通过本次空间多媒体艺术课程,我们小组首先学习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在课程中,我们利用chatgpt、SD、Midjourney、runway等平台,探索了人工智能在处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媒体方面的潜力。尽管在课程中我们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并不频繁,但通过ae,pr等软件的学习,配合ai提供的灵感引导,我们依然成功地展示了我们的投影艺术作品。这个过程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不仅扩展了对投影艺术的理解,还加深了对空间多媒体艺术的认识。


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如投影建筑、声音和视频媒体的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使我们对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创作实践中。





作品名称:《红色光晕·镜之脉》


小组成员:袁静 袁梓皓 马婧成



继续观看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原创
,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视频时长:4′4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介绍:



《红色光晕·镜之脉》是一件将激光技术与细腻的情感表达结合的艺术作品。利用红色激光模拟柔和而生命力盎然的光晕,本作品通过镜子巧妙的反射与折射,营造出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红色的光线如同血液般流淌,犹如生命脉络的可视化展现,探索着存在的深层意义。随着光线的跳动与镜面的舞动,观众被邀请体验一场关于生命、光与影交织在一起的视觉旅程。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情感和哲思上的共鸣,让人在光与镜之间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思索。



作品心得:



在最近的一次课堂上,我们探索了人工智能与激光技术的结合应用。老师首先引导我们学习使用AI工具创作,这让我意识到AI的强大潜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生成创意设计并加以实现。接着,我们深入了解了激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我被其精准和高效的特性所吸引。随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尝试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制作了一个独特的激光作品。通过在作品中巧妙地利用镜子进行光线反射,我们创造出了迷人的光效和视觉错觉。这次实践不仅锻炼了我的技术运用能力,还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的无限想象。我深感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以及未来技术对创意产业的巨大推动力。




作品名称:《缠指智印》


小组成员:莫詠友 李程 郑婷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尺寸:132×42×85cm 2kg

滑动查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介绍:




缠的意思是关系复杂,某种事物连续生长的意思。


我们这个作品的外形受佛教的说法印手势的启发,制作了一个ok手势头套,我们用竹蔑编制了手的骨架,将一些中国传统书法作品和西方美术史教科书撕成碎片附着与骨架上面,掌心的眼睛是单面镜,人戴入头套里面可以从掌心的眼睛单向看向外面。这个作品从我们角度出发,我们同时学习着中国美术文化和西方美术文化,两种文化的碰撞让我们思考,要怎样结合两者,从而更加客观的看待艺术。




作品心得:




这次是第二次上崔老师的课,有了上一次课的经验,我们和老师之间的配合也更加默契。对我们来说这节课的创作体验是极好的,甚至可以说是爽局。并且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方案真正落实,呈现在大家面前。


尽管作品最后还有待升级,但是这对我们以后的创作可以说是一种鼓励。而且在这四周课程中,不管是方案推演还是创作过程中,我们小组三个人相互配合,每个人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各司其职且相互辅助,加上崔老师对方案的指导与肯定,良好的合作氛围使我们兴趣大增,更沉浸在这个作品里。





作品名称:《寐》


小组成员:杨晨 魏佳芮 李莞祺



继续观看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转载
,
DOTA云课展 | 感官媒介与表现IV : 空间多媒体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视频时长:1′02″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介绍:




在我们的作品《寐》中,探索了人类在浅睡眠阶段的心灵深处。在这个特殊的睡眠阶段,人的意识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既不完全清醒也不完全沉睡,使得潜意识变得异常活跃和丰富。这一时期,梦境成为了意识与潜意识交流的桥梁,携带着各式各样的记忆碎片,这些碎片既有清晰的记忆,也有模糊不清的想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作品试图捕捉并再现这种独一无二的精神状态。通过利用CHATGPT和RUNWAY两款软件,通过我们语言的描述和手绘图片的引导,我们将潜意识中的碎片转化为一系列独特的动画,它们或抽象或具体,在现实和虚拟中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无限可能。这些动画中的形象和场景,有的难以辨认,如同迷雾中的幻影;有的则清晰可见,就好像是从深层梦境中抽丝剥茧般提取出来的真实画面。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梦境中的碎片效果,我们选择了伞这一物品作为作品的中心象征。伞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实用工具,其结构和形态也富有象征意义。通过对伞骨的巧妙利用,我们将这些梦境碎片以一种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内含秩序的方式进行组合和展示。伞骨像是连接现实与梦境的纽带,通过它,观众可以窥见潜意识的奥秘,感受到那些仅在浅睡眠中才能触及的思绪和情感。


在《寐》这个作品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展现梦境的碎片,更是在探讨梦与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人类潜意识中蕴藏的创造力和美的可能性。通过这些以伞为主体的动画,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观众对自己梦境的反思和探索,进而对人类心灵的深层次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作品心得:



《寐》不仅是一次对潜意识和创造力的深入挖掘,也是一场视觉上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我们运用AI技术,将梦境的碎片转化为既抽象又具体的动画,比如说:巨大腥红的眼睛演化成了雪地,盗梦空间般的森林,海上的克苏鲁巨兽等,展示了梦与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AI的运用在这里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层次地推动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寐》鼓励我们深挖自我潜能,探索心灵深处,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复杂性。AI的作用使《寐》是我们小组做的第一件艺术作品,通过AI的创新运用,我们认识到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并且我们会在未来妥善的利用它。




作品名称:《交织》


小组成员:张博语 华雨凝 张景瑞 黄子芯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




作品介绍:




社交,作为人类生活的核心元素,涉及到人际互动、沟通、紧密连接和共享。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交的本质和实践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本次表演旨在通过身体表演艺术的独特形式,深入探讨社交的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其背后的美学。在这个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将透过表演的艺术媒介,观众将被引导去思考社交的本质、复杂性和变化。会开始反思自己在社交中的角色和行为,以及社交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通过身体动作、投影和音效,创造出丰富的情感氛围,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体验。他们可能会感受到社交关系中的喜悦、挑战、孤独和连接等复杂情感。观众将欣赏到身体表演艺术和投影技术的结合,体验到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使他们会对艺术表达方式有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个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次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也会引起观众在表演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促进共鸣和对话,扩大对社交主题的认知和理解。




作品心得:




参与表演方案的制作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创意的探索和实现的旅程。我们挑战传统的表演形式,尝试新颖的艺术手段,创造出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实现这个表演方案也让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默契配合。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我们学会彼此倾听、尊重和信任,共同创造出精彩的艺术表演。也是一次对自身身体表现力的探索与突破,我们挑战自我的舒适区,发现和释放内在的潜能。


通过参与这个表演方案,我们深入探索社交主题的深度与意义。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触及社交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心理和文化层面,为观看者呈现出更具有启发性和思想性的艺术作品。








图文 | 2021级影像艺术班

编辑 | 郑婷依

执行负责 | 黄米兰

指导老师 |崔凯敏

审核 | 王檬檬 张潇娟




(作者: / 编辑:任一飞 / 审核人: /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