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research/exhibition

学术/研究/展览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发布日期:2025-06-27
图片



图片
图片





按学生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01

  公共艺术  




图片



冯祺越



作品名称:《梦栖乡里》

媒介/材料:木头、电机、香料

尺寸/时长:600cm x 40cm x 300cm

导师:王风华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作品将已被淘汰的炊具风箱进行改造并采用气味散发,营造出一种乡村的时代记忆,以及生命深处的乡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这些都会改变乡村的生活方式,太多的旧物件承载了一个地域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作者运用当代视觉和概念的语言转换,将传统与当代进行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论文




标题:《气味作为媒材在空间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关键词:气味;媒材;空间艺术


摘要: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将媒材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艺术媒材成为连接人与作品、处理空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并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关注。随着媒材范围的扩大,先锋艺术家们对媒材的使用开始从固态转向非固态,从视觉呈现转向感知体验,打破传统传递模式的局限性,将艺术创作的维度不断拓展,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丰富嗅觉感知功能进行艺术创作。气味作为嗅觉感知的对象,其在无形物质形态下的隐喻蕴含丰富的语言信息与文化符号,是未来空间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气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媒材在空间艺术中的运用等相关问题。从特性、运用方式及象征性含义三个部分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气味作为媒材在空间艺术创作中的独特性。文章首先阐释气味与空间艺术的相关概念,确立空间艺术理论,梳理了气味作为艺术手段的发展历程,明确其来源、特点及在空间艺术创作中的潜在价值。其次重点分析气味作为媒材在空间艺术中的运用方式,从重塑叙事方式、营造空间氛围、传递身份价值的角度,利用案例探讨气味作为媒材在空间艺术创作中的多样性,剖析气味背后暗喻的阶级、权利与身份价值,最后探究气味作为媒材对创新艺术观念的影响以及对本人艺术创作实践的启发。





图片


郭聪聪


品名称:《荣光的画卷》

媒介/材料:机械,油画布,综合材料

尺寸/时长:480cm*245cm*60cm

导师:王风华 副教授


继续观看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转载
,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时光在纸上流淌,岁月在光影中定格。每一张奖状,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一段平凡而闪耀的故事。  

《荣光的画卷》用机械转动的形式,将半个多世纪以来普通人的荣耀瞬间串联起来。从五十年代朴素的油墨奖状,到今日精美的印刷证书;从黑白照片里挺直的制服,到彩色影像中灿烂的笑容——这些画面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见证,更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脉络。他们可能是劳模、先进工作者、三好学生,或是某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无名者。奖状上的文字或许已褪色,但那一刻的骄傲与温情,仍在齿轮的转动中鲜活如初。  

这台装置像一扇旋转的时光之门,邀请观者驻足凝视:那些被忽略的微小荣光,恰恰是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谨以此,致敬所有认真生活过的普通人。  





论文




标题:《现代中国乡村壁画创作主题功能研究》


关键词:中国乡村壁画;主题功能;材料与技术;潮流文化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现代中国即1919年至今的乡村壁画,旨在探讨现代中国乡村壁画的主题分类同时分析其功能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阐释历史进程中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对乡村壁画主题的影响。第一章节对壁画的概念进行界定,再对中国壁画的历史传承与主题发展进行梳理,从中国壁画的历史流变过程论述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第二章首先对中国壁画传统材料及技法梳理,再对现代材料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进行论述,进而分析现代材料如何推动乡村壁画发展,最后探讨科技发展如何参与乡村壁画创作,从AR技术、VR技术、数字科技三个方面论述新技术在未来为乡村壁画带来多维交互并对主题功能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入手,分析1919年至今的现代乡村壁画发展史,再从政治、历史文化传承、道德宣扬、劳作生活表现、经济发展五个乡村壁画的主题分类论述其功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提出中国现代乡村壁画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则分析了大众传媒影响乡村生活并形成新生活习惯,再从大众传媒影响下的乡村观念论述其在生态、科技、文化融合等领域为乡村壁画的创作提供新的主题来源。第五章节联系课题与自身创作并思考未来乡村壁画的发展。通过上述章节对乡村壁画的多维度分析,综合论述壁画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动态发展,反映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交织与融合所形成的特色乡村视觉图像,说明乡村壁画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重要功能和价值,研究表明现代乡村壁画是在地性艺术、文化认同、社会变革及现代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载体,通过壁画作品乡村居民的集体记忆、历史传承和对未来的文化期待得到了鲜明体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最后科技在未来参与乡村壁画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为创作提供指引。





图片


栗千言



作品名称:《人人都是大明星》

媒介/材料:感应系统,综合材料

尺寸/时长:466cm*366cm*380cm

导师:王风华 副教授


继续观看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转载
,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人人都是大明星》是一个关于“被看见”与“自我表达”的装置。观众走上一个高度80厘米的舞台,坐上中心的“国王椅”,装置便会被感应启动——如孔雀般的屏风在身后缓缓展开,恢弘的音乐响起,全场原本游动的聚光灯迅速集中,爆闪灯骤然闪烁,瞬间制造出一种“舞台中央、万众瞩目”的氛围。在博伊斯"社会雕塑"的理论框架下,这个装置将传统观展关系彻底解构。每个坐上国王椅的素人都在进行着双重创作:参与者既是表演者,用身体像一面棱镜折射着当代社会的集体心理与博伊斯的艺术民主化思想。当观众跨上80厘米的舞台——这个介于日常与表演之间的临界高度,装置便启动了一场精妙的社会学实验。孔雀屏风的展开犹如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爆炸,聚光灯的聚焦恰似社交媒体算法制造的流量漩涡,而爆闪灯的短暂绚烂则暗喻着网红经济中速生速朽的关注度。

在这个短暂的时刻里,也许你会感受到兴奋、紧张、满足,也可能是空虚与讽刺。而这些情绪,就是《三分钟明星》真正想留下的东西。





论文




标题:《从“行动”出发: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 转向探究》


关键词:参与式艺术;行动主义;艺术实践;公共性


摘要:在当代艺术形态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行动”这一动力元素持续被引入,并逐渐成为扩展艺术公共属性、明确艺术社会服务职能以及构建美学和社会间新型生产模式的关键维度。随着参与式艺术和关系艺术的兴起,当代艺术的公共展演形式产生了根本性改变,艺术实践渐渐演变成能容纳多元文化和身份表达、推动社会议题讨论与协商的跨媒介平台。艺术家要依靠行动方式来传达对世界与生活的认知、立场以及态度,并在实际行动中收获与他人的共鸣和交流。由这些引发的相关论述最终都汇聚到“艺术行动主义”的思潮之中,且成为参与式艺术进程的重要拐点。

     本文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剖析“行动”作为艺术元素进行参与式艺术创作的逻辑以及艺术创作媒介所发生的根本性改变。从传统的绘画、雕塑领域发展至现代的公共艺术、装置艺术以及数字艺术范畴,艺术家的创作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形式,而是充分借助各种媒介的特性更为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了公众的参与和思考,成为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公共行动以及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发挥关键力量。

     文章针对参与式艺术的行动主义转向的过程以及条件展开研究,尝试梳理这一转向内在机制的形成,以及其所引发的社会活动变革层面存在的互相促进作用,总结出参与式艺术创作从建设共同情景开始,朝着完善其公共性的方向发展,向社会学层面拓展并且与之相互产生作用,并且期望凭借对当下前沿艺术形式导向及其理论研究依据进行深入探索,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论以及创作基础。





图片


刘歆旖


作品名称:《尾声》

媒介/材料:机械,综合材料

尺寸/时长:740*245*250cm

导师:王风华 副教授


继续观看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转载
,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作品将机械狗尾巴固定于墙面,通过红外感应器感知观众的接近,并做出拟真的摆动反应。

尾巴的摆动是喜悦、警觉、紧张等情绪的表达,但在此,它已脱离生命本体,仅留下一个被观看的符号。围绕这些尾巴的是手绘的流浪动物形象与真实的个体档案,当情感被拟想、行为被设计,动物的自然状态便逐渐被异化为人类的投射与想象。

本作品不仅揭示了这一隐蔽的操控,也呼唤一种更具觉察与尊重的观看方式——去看见尾端之外,那未被命名却始终存在的生命本身。





论文




标题:《过程艺术的叙事性研究》


关键词:过程艺术;叙事性;创作过程;社会功能


摘要:本课题研究聚焦于过程艺术的叙事特性,对其在当代艺术创作里的意义以及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广泛影响展开分析,过程艺术着重强调创作过程的意义,凭借自身的动态性、开放性以及材料的多样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叙事特征。研究先是从理论层面出发,阐述过程艺术的概念以及它的叙事性特点,深入剖析当中的叙事性元素与结构,并且和静态艺术对比,以此突显过程艺术在叙事性方面的独特之处,在表现手法这一方面,探讨了媒介与材料的选择给叙事效果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媒体的实践运用情况,指出叙事节奏的动态生成机制,其中包含时间维度对叙事进程的塑造、空间布局与叙事逻辑的协同配合以及节奏变化对观众感知的引导作用,这种视听触觉的协同为过程艺术叙事提供了全新的表达维度。

在案例研究环节,借助如《徒劳无功》《天梯》这类经典作品,实现对传统叙事观念的颠覆性突破,还介绍了克里斯托夫妇、谢德庆等艺术家针对叙事形态所开展的开放性实验,文章末尾从艺术创作、观众认知以及社会文化这三个不同维度,剖析了过程艺术叙事特性所有的价值以及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程艺术的叙事特性让艺术的表现方式和语言得到了扩展,并且在当代社会里引发了公众的思考,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本文将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明确了过程艺术叙事性在推动艺术形式创新、深化观众体验以及促进社会文化反思方面有关键作用,还为作者的创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研究为拓展过程艺术叙事性研究的深度广度提供了新视角。




图片




邵琪




作品名称:《栽葱》

媒介/材料:泡沫箱,纸板,灯带,影像,旧皮箱

尺寸/时长:800*330cm

导师:王檬檬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广济街后巷社区位于西安城墙内,较之于常规社区不同的是、这里的居民不仅居住于此,也常在道路上摆起小摊,一摆就是几十年。摊贩通常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将任何能变废为宝的垃圾利用为书写的载体,褪色的泡沫板被改造成菜摊的"今日特价"告示,废弃纸板变为水果摊的价目牌。从宏大的空间到微小的材料,加之书写行动本身,构成这片场域的物性宣言。

       《栽葱》来自外卖诗人王计兵,这首朴素的小诗,书写着劳动者真实的生活。诗的文字作为一种在场性媒介,其本体可拆解为两部分:作为书写过程的行为考古,与作为文本结果的符号化石。在广济街后巷社区的文字实验中,通过社区寻来的字对这首诗进行重构,以个体的书写建立起对生存美学的微观考古。







论文






标题:《社区共创与艺术介入: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参与逻辑》


关键词:新类型公共艺术;参与;合作;关系重构;社区共创


摘要:自20世纪下半叶起,传统公共艺术因单向表达以及形式美学方面的局限,逐渐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议题。以苏珊·雷西所提出的“新类型公共艺术”为契机,艺术实践开始从实体创作朝着社会关系的重构转变,强调公众参与以及批判性对话,形成了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实践逻辑。本研究以格兰特·凯斯特的对话合作理论为框架,结合滕尼斯的社区概念以及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剖析新类型公共艺术如何凭借参与逻辑来重构社区关系网络,并分析其介入社区的现实策略以及理论价值。

本研究着重关注三个维度:首先关注对社区现实困境的揭示,包括个体的疏离、因空间同质化导致的场所精神消逝,以及社群关系网络的瓦解。其次强调行动策略的构建,借助“对话—协作—多元行动”策略,打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二元对立,阐明艺术介入如何激发居民能动性并修复社群纽带。最后对参与逻辑进行深层剖析,从效力生成、权力协商直至场所精神的“自我实现”,论证在国内社区的语境中,艺术如何凭借柔性调解重构微观权力秩序,推动社区场所精神的实现。

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把艺术从“物的生产”转变为“关系的重构”,通过批判性参与来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的景观化倾向,促使社区从治理客体转变成为共治的主体。这种转向不仅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区危机带来实践方面的启发,还可以借助拓展艺术的社会功能,为当代的艺术介入开辟出一种从形式革新到社会参与的转型路径,揭示出艺术在社区中的批判潜力以及再生价值。







图片


孙雪怡


作品名称:《竹叶青》

媒介/材料:视频,制服尼、竹子、现成品等

尺寸/时长:尺寸可变/约为8分钟

导师:王檬檬 教授



继续观看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转载
,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继续观看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转载
,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影片在女侠探访不同领域女性劳工中徐徐展开,在其中能嗅到一些蛛丝马迹:女侠不再是一个悬浮的角色,不再是对历史里缺失片段的想象,她和女性劳工二者的命运通过各种方式突然串联在一起。最后当影片中的女侠尝试通过一把竹梯攀爬到竹林的最高端时,宛如青蛇从集体中顿悟,回到竹林间,而竹叶青是否完成了自我的发掘还是回归野蛮这是个难以言说的问题。





论文




标题:《新类型公共艺术中的女性空间构建研究》


关键词: 新类型公共艺术;多琳·马西;女性空间;关系构建


摘要:20世纪下半叶全球知识生产的范式转型中,新类型公共艺术和女性空间理论相继形成思想共振,二者通过重构公共领域的社会空间属性和边缘群体的主体性,推动社会文化结构的重组。本研究以英国女性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的女性空间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新类型公共艺术中女性空间的构建机制与行动模式。首先回顾公共艺术史中的公共空间的性别缺席问题,分析传统公共艺术如何在空间分配、权力结构及社会文化层面对女性进行限制,进而探讨女性如何从私人空间迈进公共领域,并在流动空间中通过参与式行动逐步拓展自身的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进一步分析女性空间的建构行动中的策略——重点关注身体、全球化及非场所等问题及其途径。本研究通过构建“空间-性别-艺术实践”的框架,不仅拓展了公共艺术研究的人文地理学科交叉视角,更在实践层面凸显了新类型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变革行动的潜能,希望通过将空间批判与参与式艺术实践结合的跨学科路径,为新类型公共艺术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图片


谢雨泓


作品名称:《人类后花园》

媒介/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尺寸可变

导师:王檬檬 教授



继续观看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转载
,
2025无届西美 | DOTA 跨媒体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已同步到看一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本装置以中国传统盆景为媒介,构建了一座跨物种的权力剧场,通过生物信号交互、视听共振与空间隐喻,揭示植物在人类文明规训史中的沉默抗争。当观众触碰被铁丝缠绕的枝干,植物电生理传感器即刻捕捉表皮电压变动,将不可见的生命震颤转化为刺耳的MIDI音乐与投影。打破了“植物无痛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知框架,使被诗意化的暴力修辞回归其暴力本质。





论文




标题:《基于植物智能的生态艺术实践路径探究》


关键词:生态艺术;植物智能;“湿媒介”;“克里奥化”;生命伦理


摘要: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了艺术创作发生变革,科技跟艺术相互交融也拓宽了创作的边界,加深了人们对于生命以及自然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状况下,植物智能变成了生态艺术新的关注重点,植物的生长、繁衍以及适应能力都给创作给予了灵感,赋予了作品全新的社会语境以及表达形式,植物的智慧跟生命力得到呈现并成为了传递思想的一种媒介。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植物智能与“湿媒介”相互融合的研究是艺术的创新,也是生命科学的延伸。

本文借助跨学科视角来剖析植物智能于生态艺术里的实践路径,揭示科技跟艺术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变革情况,文章是从生态艺术的背景着手,对在生态符号学视角下植物于艺术创作里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义,基于此情形,文章说明了“湿媒介”作为一种有变革性的媒介在生态艺术中的运用,剖析了植物身为感知器、传达器、显示器以及执行器的多种功能,结合多个艺术案例,呈现出植物智能在技术帮助下的感知性、自主性以及意向性,引发观众对于生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文章剖析了科学与艺术交叉过程中的“克里奥化”现象,探讨了植物与技术相结合对自然秩序以及伦理关系的重新构建,为植物智能在生态艺术中的实践给予理论方面的支持,并且为未来艺术与科学的跨领域融合开拓出新的思路。

本文探讨生物艺术里植物智能的运用与研究,生态艺术中植物智能议题,给创作带来新可能,还为理解生命和自然提供新视角,促使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为科技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探索新路径。







02

  实验艺术研究  





图片




陈慧


作品名称:《窥影之隙》

媒介/材料:橡木、榆木、投影机、电视机、投影纱、蕾丝纱

尺寸/时长:可变

导师:武小川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作品通过介质制造"部分可见性",以碎片化形式介入影像,用语义留白制造多重解读空间。采用褪色质感、监控录像般的低清画质和肌理感,媒介的自反性会强化记忆的易逝性与记录的脆弱性。区别于侵略性凝视,作品通过模糊焦距、反射光影或拍,创造伦理缓冲带,将视转化为近乎触觉的亲密体验。网格状排列的影像群,随机跳转的影像碎片,当所有生活细节都被迫透明,作品可能通过刻意制造的视觉障碍,对全景敞视主义提出温柔抗议,既是对当代视觉中窥探的隐喻,亦是对私密情感的诗意守护。







论文






标题:《近十年来艺术节介入乡村的实践路径研究》


关键词:介入式艺术;艺术节;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摘要:艺术介入社会,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转向”的重要表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概念上,介入式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它强调艺术项目与社会实践直接参与和交互,打破了传统艺术观赏性的边界。将艺术家和公众投入主动且具互动性的创作过程中。从实践形态上,社会介入式艺术基于特定现场发生,以事件为形态介入社会日常生活,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强调集体参与,使艺术成为大众参与的公共事件。在社会行动介入乡村现场的文化实践中,使艺术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社会行动工具。

近年来,艺术节在中国各地开始蓬勃兴起,在艺术节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涉及艺术品视觉、情感表达、功能性场所等多方面的要素,构建出乡村艺术节的形式内容,展现出介入的特性。通过政府及企业、艺术家及团体、个人与组织这些不同的发起主体,他们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运用构思方法策略创作出与乡村环境、文化密切相关的艺术项目并持续推进乡村发展。本文基于介入式艺术理论对近年来中国各地出现的艺术节介入乡村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田野观察法等方法,结合国内外多个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介入乡村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努力建构理论模型,并对乡村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照意义。








图片


黄楚帆


作品名称:《转发这条锦鲤……》

媒介/材料:铁架、木皮、藤条、亚克力、云雾网、投影灯

尺寸/时长:500*300*300cm

导师:郭庆丰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鲤鱼本是中国的“风水鱼”之一,其游弋于互联网的洪流之中,涵义早已被极大地丰富。在流量的传播中,锦鲤逐渐被符号化,成为好运的代名词。

锦鲤祈福可被理解为一种“电子烧香”的形式,只需要付出些许转发的流量,就可以完成一套祈福敬拜的仪式。这种求好运的行为实际上是接触巫术的展现,通过转发、评论和点赞,人们祈求与“锦鲤”这个幸运体产生接触关联,然后幸运的力量就会转接到自我身上,获致想要的结果。

本作品木质锦鲤的鳞片上绘有来自各种文明含有积极意义的神秘主义符号,以此来“增强”锦鲤的能量。观者可在锦鲤周围的墙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并拍下锦鲤的照片发在网络社交平台以完成”祈福仪式“。





论文




标题:以治愈功能为导向的榆林民间巫术行为研究


关键词:巫术行为;艺术疗愈;榆林民间艺术;场域;当代艺术


摘要:榆林民间的巫术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的历史脉络中,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该地的巫术行为在形成内容方面,除了原始的萨满仪式,还融合了祝由术、心理暗示等多种元素,所以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以此巫术文化的基础上,陕北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和相匹配的一套艺术审美。本文以发生在榆林民间历史上具有治愈功能的巫术行为作为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考察获取原始资料,并结合地方文献记载参考,尽可能科学、客观地记录榆林地区治愈巫术行为。并且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对榆林地区治愈巫术的作用原理与社会功能进行深入解析。

本文从梳理人类学中巫术行为的基础理论入手,阐述巫术行为的基本概念,继而分析了榆林地区巫术行为的基本文化环境。本文着重记录了榆林地区治病驱邪此类仪式行为的施巫方法及咒语,然后尝试运用西方人类学家对巫术行为的研究理论以及其他知识,分析这些巫术行为何以发挥功效还有它们如何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笔者在对陕北民间巫术行为及民俗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巫术仪式的构成与当代艺术行为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随后更深入研究了艺术的巫术发生说。笔者认为,巫术仪式中的场域气氛设置、巫舞表演以及参与者的互动,与当代艺术中的场域构建、仪式化、剧场化表现有着很多互通的地方;对人类巫术行为的研究可以对艺术的产生、发展、创作等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与参考。





图片


冷培雯


作品名称:《家庭记忆影像AI修复馆》

媒介/材料:AI、综合材料

尺寸/时长: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武小川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一张老照片,藏着多少人的“来不及”

小时候总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可那些泛黄、模糊的老照片,却再也看不清他们年轻时的模样,也读不懂照片里街角的烟火气......

现在,我们可以一起“还原”当时的场景了!

通过AI修复老照片和场景扩写,帮助年轻一代直观的了解祖辈/父辈的生活场景,对家庭中想象与期望的场景进行了虚拟化的再现,弥合代际认知断层。结合AI技术还原照片中的年代细节(服饰、建筑、风俗),让年轻一代以第一视角感受历史变迁。通过“扩写”功能,用文字补充照片背后的故事。为家庭提供一次共同参与的记忆修复体验,强化家族归属感。展示AI如何让冰冷的技术服务于温情的历史追溯,打捞那些被时光冲淡的瞬间。

不只是修复,更是“复活”。





论文




标题:《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的“关系叙事”》


关键词:艺术乡建;叙事;关系叙事


摘要:21世纪的10年代后,中国艺术家借助艺术行动介入乡村建设,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乡村样态与内核。本文聚焦于近10年来中国艺术介入乡村的案例,从“关系叙事”为观察切入点,总结提炼出环境融合型叙事、历史传承型叙事、社区参与型叙事、视觉表现型叙事、场所营造型叙事等五种类型,分析艺术实践是如何通过“叙事”方式来推动乡村建设的。论证中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关系叙事”的四个维度:一是从参与者的关系叙事出发,探讨了村民、艺术家、政府之间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主体关系叙事,以及他们之间参与、介入与合作的形态;二是关注空间中的关系叙事,艺术家通过空间的再创造与再现,塑造新场景,激活及赋予乡村空间全新的意义与功能;三是从文化维度分析艺术介入乡村所形成的精神关系、美学关系、文化关系,通过艺术家们多学科、多维度的艺术实践,强调出艺术对乡村文化认同的影响,使乡村成为文化传承和精神共鸣的新场域;四是通过分析艺术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艺术介入乡村给乡村结构带来的建构,探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叙事。在“关系”构建的叙事能动中,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探索,也是艺术赋能中国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不仅仅是改变乡村的方法、方式、工具,更是成为一种文化力量,激发乡村发展的潜力,推动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最终成为乡村复兴的灵魂所在。










图片


李侥清


作品名称:《与虎谋皮》

媒介/材料:pvc,丙烯,羊皮,仿毛布,树脂

尺寸/时长:150*250cm*3

导师:郭庆丰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与虎谋皮”出自《太平御览》所引的《符子》一书,原文描述了周人有爱裘而欲其毛者,试图通过谈判或协商获取其皮毛的故事。其指与老虎商量要剥得下它的皮毛,用来比喻与强权商议要其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在与坚决维护自已利益者谈判时,希望其主动放弃自身利益,就像与老虎商量剥其皮一样,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理智,不要做出不切实际或注定失败的努力。





论文




标题:《横山山脉地域文化透视下的文化扩散现象研究》


关键词:横山山脉;地域文化;文化扩散;文化地理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文化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总结陕北横山山脉地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因素及文化事项,分析横山地区的文化扩散现象、机制及影响因素。

物质文化方面,横山地区物质文化类型划分为生产性物质文化与生活性物质文化两大范畴。生产性物质文化涵盖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涵盖基本生活文化与非基本生活文化,其中基本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三个方面,非基本生活文化则包括婚嫁、丧葬、节令三个方面。展现了该地区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从多个角度揭示横山地区生活物质文化的内容与特征。精神文化方面,从宗教地理与艺术地理两个角度对横山地域精神文化的类型与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宗教地理,从横山地区民间信仰的宗教类型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宗教活动两个方面展开,展现了该地区民间的宗教信仰面貌和宗教民俗活动的特点。艺术地理,梳理横山地区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民间美术,进一步总结了该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

为分析陕北横山山脉地区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本论文探讨了横山山脉地区文化的时空扩散及扩散机制与影响因素。从横向空间角度来看,横山地区位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复合区的特殊文化空间。从纵向时间角度来看,横山地区文化现象经过积累沉淀与融合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根据文化扩散类型分析横山地区复杂的文化扩散现象,该地区以迁移扩散为主,复合多种文化扩散机制,最终在横山山脉地区形成了新型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文化整合区。在自然地理因素、生活生产因素以及其他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横山地区文化扩散过程和具体文化事项,形成了横山山脉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论文梳理了横山地区代表性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其文化扩散的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陕北地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图片


强嘉苗


作品名称:《时间在场》

媒介/材料:镜子、亚克力、纱网

尺寸/时长:300×300×400cm

导师:武小川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以立方体这一凝练的几何形态为物质载体,通过列斐伏尔"具体的抽象"空间辩证法,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认知场域:当观者凝视万花筒装置中不断解构重组的空间镜像时,实体物质的确定性边界开始流动,空间镜面的实在性在光学变形中转化为时空异化的诗学表征。光线在多层镀膜玻璃间经历数次折射,原本坚硬的立方体轮廓在空气中溶解重组,墙面、地板和天花板的界限彻底消融。偶尔有彩色滤光片闪过,在空间中投下转瞬即逝的虹彩,就像记忆里那些无法固定的碎片。

装置以晶体折射的物理机制实现现象学意义上的"悬置",使空间双重性在视觉悖论中获得具身化呈现,最终在视网膜暂留的生理时限与空间生产的历史时限之间,开辟出一个让存在重新显影的批判性间隙。





论文




标题:《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建筑语言的艺术转译》


关键词:建筑语言;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空间生产;转译


摘要:在全球化与跨学科融合的当代语境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通过艺术化的空间实践重构了建筑语言的社会角色与批判潜能。当代艺术的观念表达、媒介实验与社会参与策略,逐渐成为建筑突破学科边界的核心黏合剂,不仅将建筑与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研究动态联结,更推动建筑话语从物质空间的“占据”转向社会关系的“延伸”。

建筑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转译是跨学科的核心课题,其本质在于通过形式与意义的动态转化重构空间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表达。本文由历史维度切入,梳理从古典、现代至当代艺术的建筑艺术语言形态演变。这一脉络不仅揭示了建筑语言从“静态象征”向“动态互动”的转型,更凸显其与艺术思潮、技术革新及社会变革的深层关联。进而聚焦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实践维度,展览既是全球建筑前沿理念的实验场,也是文化身份与时代精神的镜像,其通过策展理念、展览媒介与主题演绎,将建筑转化为跨学科对话载体。最终回归理论层面,建筑语言转译的本质是“空间价值再造”。通过空间生产路径探究、功能再造及公共性重构,建筑语言在艺术语境中超越了物质载体,成为生产新空间、塑造新文化的媒介。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历史符号的当代诠释,艺术价值在于形式与观念的创新融合,而社会价值则指向公共空间的民主化与异质性实践。

研究强调,建筑语言的转译需植根于时代需求,既回应技术潜能,亦承载人文关怀,这一过程为建筑与艺术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亦为中国建筑展览的全球化对话与本土实践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当代文化生产中的空间实践提供了批判性视角与创造性路径。







图片


时志华


作品名称:《墙头老调:外婆的年年岁岁》

媒介/材料:砖块、衣服、镀锌钢管

尺寸/时长:600*400*240cm

导师:武小川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她们所哼唱的秧歌,既是个人命运的抒情诗,也是集体记忆的活态档案。

《墙头老调:外婆的年年岁岁》是一项以女性劳动、太谷秧歌、物质与记忆为切入点的社会性艺术项目,聚焦于中国北方(山西晋中地区)中老年女性群体被遮蔽的劳动叙事与生命经验,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当地老年女性在农耕、家务等日常劳动中传唱的太谷秧歌曲目,将其歌词——承载个体从出生、婚恋、育子到衰老的生命印记——转化为砖刻文字、声音档案、影像记录及拓片装置,构建起了一座可触摸的“记忆之墙”。砖块既是声音的凝固,亦隐喻女性如“基石”般未被言说的社会角色。项目以物质载体(砖块)与非物质遗产(民歌)的并置,追问了老年女性劳动价值的可见性,同时探索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再生可能。

“墙头”指向民歌的传播载体(田间墙垣)与边缘处境;

“老调”既是传统曲牌,亦是被视为“过时”却坚韧的生命智慧;

“年年岁岁”则暗示女性劳动在循环时序中积累的隐形价值。





论文




标题:《社会介入式艺术实践中“同胚”演化现象研究》


关键词:社会介入式艺术;同胚;演化;策略;参与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社会介入式艺术的重点在于构建理论框架、创新实践模式,艺术批评或学术探究性研究较多,针对策略与方法论的探究也成为近期被关注的领域。笔者作为社会介入式艺术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伴随着艺术创作,更为迫切的是以方法论意识为钥匙,借助中西方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审视和提炼现实创作实践中的细微,在丰富案例的多样性中找寻共性。由此进一步引入了拓扑学中的“同胚”概念,将其范型纳入艺术实践的分析,通过系统论证,阐释社会介入式艺术实践中所存在的“同胚”现象,并对其进行基于多种实践元素与环节选择上的演化现象的分析对比。

文章在明确社会介入式艺术同胚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介入式艺术实践的形变机制,并梳理出了从目的认知到结构分析再到语境适配的演化流程。在论文中分别从介入的对象选择、实践方式、目的关系、空间生产四个层面对具有同胚性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元素化的结构层面阐述,将较为一般性的原则适度的演绎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范型,以帮助实践者和具体行动者完成不同语境的方案适配。在为介入实践提供更具系统性和指导性的方法论框架的同时,也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参照意义的社会介入式艺术实践的策略方针。








图片


王欢


作品名称:《囚》

媒介/材料:纸、面、金属、投影、植物、玻璃

尺寸/时长:350cm*200cm

导师:郭庆丰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作品源于生活,感受当下青年人的现状,不论是抑郁症的爆发,信息碎片,生存压力,教育内卷。还有婚姻压力、家庭暴力、就业压力等等,导致很多青年人、中年人愈发的焦虑而无法宣泄。他们被囚禁在不同的困境下,久而久之产生了众多的心理疾病。作品采用关中面花,显示不同困境的人们。同时,人物手中握有不同困境下试卷、病历单、结婚证等不同纸张,折叠的千纸鹤囚禁在笼中,即使痛苦悲观,仍有一丝希望。

作品底部采用碎玻璃和多肉植物,暗含希望,希望观众在镜子中能够看见自己,反思自己到底是被什么所裹挟,是欲望,是认知,是物质,还是思维?同时也希望关中的传统文化被进一步的宣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传统文化能够被青年人看到,进一步发扬。





论文




标题:《岳若惠的面花艺术研究》


关键词:岳若惠;面花;艺术成就;人文价值


摘要:面花作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起源与传统民间的饮食和 信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 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因此面花在 关中一带广为盛行,尤其在咸阳地区,此项传统工艺经久不衰,在传统中生发价值, 于现代中创造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特色。岳若惠作为咸阳面花的代表 性传承人,不仅继承了传统面花技艺,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与思考。其作品 题材广泛,从传统吉祥图案到现代生活场景,无不展现出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 面花艺术的执着追求,为了进一步揭示岳若惠的艺术成就和挖掘咸阳面花的艺术价 值,笔者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其艺术创作背景、作品题材类型、艺术特征三方面进 行考察调研,一是探析岳若惠面花艺术成就,二是以求深度挖掘咸阳面花的人文价 值,展现地区民俗艺术特色,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最后,此次研究是对岳若惠面花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发展理念全面的总结,以积 极的方式探索和延续面花的艺术价值,为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图片


王蒙



作品名称:《自筝戗鸢》

媒介/材料:互动装置、传统语言转换

尺寸/时长:420cm×300cm

导师:郭庆丰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阐述:

名字取自于字正腔圆的谐音,一种诙谐的命名方式。其中“自”代表作者自身,“筝”是代表潍坊风筝文化,“戗鸢”是代表一种传统语言现代化转化方式,其中“戗”字取自于戗菜刀是一门中国传统手艺,“鸢”字取自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北方称风筝为鸢南方称风筝为鹞。

作品取自于潍坊风筝中的经典样式杨家埠风格彩蝶。将彩蝶风筝进行材料转化,选用亚克力材料进行创作,金属机械进行制动,将风筝进行具象化的表述,展示一款赛博风格的装置但其每一体块取自于传统风筝,即结合现代审美又推崇风筝文化,为传统民间文化而感到自豪。其中翅膀使用激光雕刻与传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统刻画进行传统语言转换,装置既有彩蝶的质感,又将风筝的元素运用到其中,彩蝶的印画结合转化为数百种的感应互动变化,刺激观者的感官。





论文




标题:《符号视域下潍坊风筝纹样的表达与转换研究》


关键词文化符号;风筝纹样;表达形式;转换策略;传承与创新


摘要:潍坊风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杰出的代表之一,凭借独特的艺术形态承载着齐鲁文化深层次的审美与文化记忆,它的纹样不只是体现了山东地区民间工艺的视觉审美,还凝聚着地域群体的精神信仰以及价值追求。从明末清初开始兴盛一直到如今,潍坊风筝纹样经过世代风筝艺人的审美积累,形成了以吉祥寓意、神话叙事、民俗意象作为核心的符号系统,其造型语言融合了民间绘画、木版年画以及刺绣艺术的精华,变成了解读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和地域文化基因的关键载体。但在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化文化交融的背景状况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符号语义断裂、传承主体断层等实际困境,潍坊风筝纹样的当代发展也陷入了同质化模仿和创新动能欠缺的双重困境,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工艺技法或者历史考据方面,对于其纹样符号新型材料的运用、交互装置的呈现形式缺少系统性的理论解释,这限制着传统造物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而且难以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时代难题。

本文从潍坊风筝的纹样入手,去系统剖析潍坊地区传统风筝的艺术特点,总共分成五个章节。第一章追溯潍坊风筝的历史,涉及世界风筝之都的起源与发展、风筝世家发展概况以及风筝题材的选取,第二章梳理潍坊风筝纹样符号的装饰性、象征性与情感性,从三个角度阐释潍坊风筝纹样符号,即风筝装饰设计的转变、风筝本体纹样符号的内涵以及风筝艺人们的主观性表达,理解潍坊风筝纹样符号。第三章剖析经典风筝纹样样式,着重关注当代风筝中纹样符号形态和材质的现代化转变,从时代、材料、空间和形式这四个方面陈述潍坊风筝的纹样符号,解析纹样符号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思考风筝中纹样符号里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传播情况,梳理现代潍坊风筝的意义与社会价值。第四章总结分析现代潍坊风筝转换的多样性研究,阐述潍坊风筝艺人的影响与传播,第五章描述现今潍坊风筝面临的问题挑战并给出建议。

解析潍坊风筝纹样的符号构成逻辑与意义生成范式,揭示其从“传统象征”到“现代转译”的动态转换规律,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传统静态描述潍坊风筝的局限,实践意义在于凭借解码纹样符号的文化基因,探索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跨媒介融合路径,为区域文化品牌建构、文创产业升级注入内生动力,帮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实现价值重构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增值。依靠解构纹样的构成要素、色谱运用规律及叙事母题特征,归纳出该艺术形式特有的造型特点,运用田野调查法与案例分析法,揭示潍坊风筝的数字化保护、智能生产转型、跨界设计融合等创新路径,深入剖析传统纹样在新型复合材料应用、动态光影呈现、交互装置设计等领域的延伸可能性,构建从平面装饰向多维体验转化的方法论框架。旨在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提供技术解决办法,也为区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模型。




图片


张陟


作品名称:《未始有无》

媒介/材料:木、钢、有机玻璃

尺寸/时长:400cm*300cm*300cm

导师:郭庆丰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对「有」和「无」的探讨,提出了「未始有无」的观念,他认为,用「有」「无」概念难以表现出天地万物的本原之所在。

     作品试图透过对陕西北部地域性民间美术中的某些现象的视觉陈述,摒弃对「有」「无」观念的偏执,意图复归「有」与「无」的兼在。

     传统窑洞民居的窗棂以及依附于其上的民间符号隐喻着「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而若隐若现的剪纸图案也没有采用民间剪纸中常见的红绿配色,而是以一种近乎「无」的状态呈现。图案在透明亚克力上渐隐渐现,好像在光影之间游离,那些看似「有」的图案,其实也可能是「无」的一部分;而那些看似「无」的空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有」……





论文




标题:《陕北剪纸博物馆的实验性展陈研究》


关键词:陕北剪纸;展陈设计;文化环境;空间叙事;实验艺术


摘要:陕北民间剪纸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剪纸”中极具民族代表性的地域种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与本原文化特征。在非遗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当下,陕北剪纸面临着印文化土壤流失而导致传承失序的严峻现实。其与所依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逐渐疏离,使得在陕北地区成立专门的博物馆以保护和传承陕北剪纸,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陕北剪纸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常氏庄园,是我国第一所系统收藏陕北地区剪纸及相关工具、文献、影像资料的专门性博物馆,肩负着传播濒临失传的剪纸技艺与观念的历史使命。

本文以当代博物馆展陈叙事设计的理论根基为论述基点,立足陕北剪纸的文化生态与现实境遇,探究陕北剪纸博物馆在展陈设计过程中,通过回溯与实验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活化陕北剪纸的展陈方式,完整呈现陕北剪纸技艺的文化观念。本文将系统梳理陕北剪纸博物馆的实验性展陈叙事逻辑与空间营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前期田野考察与民族志整理,通过陕北剪纸博物馆展览流线、分馆布局、艺术装饰等具体案例,归纳出以陕北剪纸博物馆的实验性展陈应用机制。






图片


周敬


作品名称:《演化体》

媒介/材料: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显示屏幕、中控主机、摄像机、浚县泥咕咕燕子、泥咕咕十二生肖等

尺寸/时长:尺寸可变

导师:郭庆丰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创作思路来源于浚县泥咕咕的文化内涵,借助其泥咕咕的分支——辈辈封侯这一造型特征,与传统泥咕咕的五行五色五音观的定律相结合,即黑、白、黄、红、绿,在人机交互系统中将泥咕咕(辈辈封侯)的颜色拆分出来,分别为泥土本色、黑、红、白、黄、绿,并将采集泥咕咕吹出的声音转换为处理好的五音,即宫、商、角、徽、羽音。将感应器毫米波雷达探测数据与泥咕咕(辈辈封侯)的色彩结合,使用传感器感知观众进入作品中来增加泥咕咕(辈辈封侯)的颜色和发出相对应的声音。利用科技手段和软硬件结合,与民间艺术文化的五行五色五音观主题结合,创作作品《演化体》。





论文




标题:《民间泥塑的旧貌与新颜—浚县泥咕咕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关键词: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家族式传承;产业化传承;科技融合


摘要: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展历程、传承模式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路径。浚县泥咕咕是河南省浚县对当地彩绘泥塑的统称,因浚县泥塑在制作时会加入成可以吹哨的结构,并可以发出“咕咕”的声音,因此得名“泥咕咕”。浚县泥咕咕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当地的文化与民俗风情深刻的影响着作品的形态与艺术风格。本文分别从泥咕咕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泥咕咕传承以及与现代科技融合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文章主要从以下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浚县泥咕咕的地域特征以及历史变迁,然后介绍了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色,再从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个案研究对泥咕咕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从泥咕咕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现代化传承与传播的方法。

未来,泥咕咕的传承发展将依赖于“手艺人-社会-市场”的多维协同,以及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融合创新、市场拓展与文化传播,泥咕咕有望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语境下持续焕发生机,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借鉴。






03

  综合材料绘画研究  



图片



崔华一



作品名称:《网》《意象·浪花》

媒介/材料:金属纤维

尺寸/时长:240*120cm,120*60cm,120*90cm,136*68cm×2

导师:李朝晖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网》和《意象·浪花》系列作品的创作缘起于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常常被在不断的高压中迷失自我,内心渴望寻求一片自由的净土。作品指向的是编织出一个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疗愈的载体,在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思考的同时,带给观众一片疗愈之网。在《网》和《意象·浪花》系列作品的中,编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疗愈方式,将金属纤维这一媒介与自然进行对话,通过其创作过程和最终呈现,为创作者提供了独特的心理疗愈方式,并能够找到一种宁静、专注的创作途径。既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又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论文





标题:《金属纤维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 金属纤维;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人文内涵


摘要:金属纤维这一材料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艺术家探索并利用这一材料进行创作,赋予金属纤维新的表现与内涵。本论文围绕“金属纤维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践运用等研究方法,探讨金属纤维的独特性以及金属纤维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材料应用和人文内涵表达。本文第一章界定了金属纤维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分析这一材料对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二章对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解析金属纤维在色彩与质感处理、编织构造、光影效果制造和静态与动态表达的具体应用实例。第三章提炼了案例中金属纤维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表达,并阐述其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第四章通过笔者的实践运用,以金属纤维材料为媒介并结合编织技术进行创作,探讨了金属纤维的技法创新、形态与空间表达以及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金属纤维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应用的梳理与论证,逐层推进,综合论述了金属纤维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对金属纤维材料的进一步探索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为未来的艺术实践提供启示,并推动金属纤维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应用。



图片



顾梦叶




作品名称:《共生》系列

媒介/材料:干海藻、螺旋藻粉、色粉、丙烯、色素

尺寸/时长:50x50cm(六幅)、213x160cm、120x160cm

导师:李朝晖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共生》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项由德国科学家在《i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该研究探讨了通过将藻类引入蝌蚪血液中,使其掌握植物的呼吸方法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藻类不仅能够在缺氧条件下激活沉默的神经元,还为大脑提供能量,从而将神经元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这个研究结果让我意识到,藻类与神经元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物种之间的界限,展现了生物之间复杂且富有创造性的相互依赖。该系列作品以藻类材料研究为基础,融合神经元图像与近于抽象表达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想未来人类、动物与藻类和谐共生的新模式,重新诠释生态平衡的内涵。




论文





标题:《藻类生物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藻类生物材料;当代艺术;多感官表达;生态意识


摘要:在生态危机与艺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生物材料的创造性应用,标志着当代艺术的创作由“人类中心”向“生态共生”的意识转移。本研究以藻类生物材料为核心媒介,希望能为绿色艺术实践提供理论启示,探索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实现多感官艺术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源自于从“材料服务于艺术形式”到“物质承载伦理价值” 的框架转换,是我国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雕塑和装置艺术等对合成材料的依赖性很强,造成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而藻类生物材料凭借快速再生、可降解、碳捕获等自然属性,表现出艺术载体与生态介质的双重潜能。研究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当代艺术如何实现对藻类生物材料的物性特征的创造性转化;二是藻类生物材料艺术作品中的多感官表达方式,其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是如何表现的;三是藻类生物材料艺术作品如何以生物赋能的方式来提升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内化。论文以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探讨了这些问题,对当代艺术领域藻类生物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旨在揭示其在重构艺术表达范式、丰富材料语言内涵、推动跨学科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以证明藻类生物材料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传递生态意识的文化载体,为艺术介入生态议题提供“技术嵌入、感知深化、观念突破” 的三重路径。





图片



韩梦鸽



作品名称:《幽微世界的回响》

媒介/材料:热熔胶,uv 胶,干草,沙子,氧化铁黑,金刚砂

尺寸/时长:180×90cm×2. 140×100cm. 100×100cm.15×15cm×4.

导师:张乐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此幅作品以鸟类作为绘画主体,认为鸟是隐喻生命的载体,在文学、哲学、宗教和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品围绕鸟的意象展开,探索和挑战各种同色系黑色材料媒介,利用不同材料的反光程度进行视效表现。






论文





标题:《黑色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视效研究》


关键词:黑色材料 ;当代绘画 ;视觉效果; 材料属性


摘要:在东西方艺术史中显示,人类早期就开始运用黑色,并均有关于运用黑色材料的相关记录。工业革命以来,艺术表达形式开始变得丰富而广泛,在当今时代的艺术创作中,材料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研发与应用,尤其在当代绘画中,黑色材料的物质属性十分鲜明,其呈现的独特的视觉效果令我关注并成为本文论述的中心。 从利用黑色材料的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对黑色材料的发现、生产与利用活动没未停歇。人类利用黑色进行记录、巫术、祭祀、装饰等活动,一直到现在黑色依然在当代绘画中被广泛应用,这是黑色特殊视觉效果被充分应用的佐证。笔者运用文献整理、田野考察及材料试验等方法,发现并试图总结黑色材料的基本属性:反光、吸光及发光三种视觉特征,其在绘画作品中的特征表述使绘画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力。 艺术家实践先行的态势,使学界中关于黑色材料研究理论显得有限,尤其对黑色材料语言与艺术面貌建构之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从材料本身特性出发,尽可能地发掘不同属性黑色材料的物理、化学特质,应用其材料特质进行自我的艺术实践。本文通过对黑色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视效研究,为材料被日益推上画架成为独立艺术语言,形成与建立了两个连结:一是艺术与科技的连结,二是物质的形而上学与心理学的连结。由此可见,黑色材料的多元化艺术应用提示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意义,材料与艺术的关系使艺术流动的审美具有了非常开阔的未来性。






图片


侯佳健


作品名称:《时时刻刻》系列

媒介/材料:立德粉、白乳胶、岩彩、油墨

尺寸/时长:100x200cmx2、92x60cm、52x40cm

导师:张乐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时时刻刻》系列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构建出关于生命存在与时间流动的冥想空间,通过多元的视觉符号与时空交叠的形成叙事。每幅画面中,深色天幕如同永恒的容器,承载着漂浮的云絮、闪烁的星辰与月亮,这些亘古存在的天体成为所有人间历史的沉默见证者。当观者的视线在具象叙事与抽象肌理间游移时,深空中的星月始终如同时空坐标,将瞬息生灭的人间图景锚定在浩瀚的宇宙维度之中。那些奔跑、凝望、等待的时时刻刻,最终在观者与星光的对视中,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诗意问。





论文





标题:《基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群像”造型特征的新时期表达》


关键词:“群像”;造型特征;新时期表达


摘要:中国近现代绘画中的“群像”造型,是构成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表达部分。在画家的倾心创作与学者视角的深入研究推动下,“群像”造型为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均提供了厚重的精神载体。在这种积淀的良础之上,常常令人发出疑问。什么是“群像”造型的特征?在当下新时期的绘画叙事文化背景中,“群像”造型的特征得到了如何的运用?于中国的大国气质与文化征象而言,又具有哪些精神价值呢?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图像分析法、社会心理学理论等方法路径,对经典作品造型特征进行视觉解构,为本文论题进行了前后递进两个部分的论述。首先本文选取近现代中两个典型时期作为论述的代表: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八五美术新潮时期“群像”造型进行梳理,推导其造型特征,以此作为解读“群像”造型在当下新时期的运用与艺术表达的论据。

     本文试图论证在文化基因的传承及近现代绘画“群像”造型特征的影响,“群像”造型在新时期具有积极表述、绘画形式丰富的特点。新时期“群像”造型在科技发展进步与文化自信彰显的双重驱动下,在表达内容方面,展现出近现代会绘画的造型特征融合的表达特点:历史叙事从宏大叙事向宏大和个体叙事双轨发展;表述形式方面,艺术语言从单一媒介向综合材料扩充;艺术内涵方面,形成了审美、社会、文化等多层次价值的共生表述。尤其在造型方面,新时期“群像”兼顾了近现代“群像”造型的力量性与艺术性。新时期丰富的造型面貌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又拓展了“群像”造型的限定边界,是当代大国文化的鲜明艺术体现。

     中国近现代“群像”造型的发展轨迹,本质上是艺术介入社会记录的视觉化历史。其价值不仅仅是对民族复兴进程的记录,也形成了公众性语言的创新,架构起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对话空间。基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群像”造型特征的新时期表达,使传统美学因子与当代艺术话语充分融合,具有探求包含中国特色的视觉叙事体系的重要作用。




图片


黄祖会


作品名称:《意象·大地》

媒介/材料:五色土、胶、水

尺寸/时长:120×120cm×6

导师:李朝晖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大地既是物理空间的土壤,亦是精神原乡的根系;既是过去的遗存,更是未来文明的培养基。笔者在《意象·大地》系列创作中,以土质材料为媒介,以玉璧、玉环的造型为载体,以玉璧、玉环上的纹理为苍茫大地的意向表达,玉璧、玉环的圆圈造型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命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并将土质材料与流淌技法、暴晒技法、沥粉技法、滴撒迸溅技法等相结合,以此表达对抚育众生的大地母亲的礼赞。展现出的裂痕与修复意让观者重新思考“家园”的定义,人类对脚下土地的认知与敬畏,终将决定文明的存续轨迹。





论文




标题:《土质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土质材料;当代绘画;视觉效果;技法运用;人文内涵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土质材料的认知停留在其耕作种植和社稷祭祀的作用上,而随着我国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土质材料凭借其粗粝质感、质朴色彩和较强的可塑性成为艺术家们探索自然美、抒发个人情怀的独特物质材料。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关于土质材料方面的研究,发现此类研究对土质材料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及技法运用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故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实验研究的方法,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土质材料在当代绘画作品里的视觉效果和技法的灵活运用,挖掘土质材料人文内涵的多样化表达模式,努力探究其在当代绘画里的新生命活力。

首先从土质材料的概念界定出发,进行分类梳理,归纳其特点;接着通过探索土质材料多种绘制技法及其产生的色彩表现和肌理效果,为后续的绘画创作提供系统的创作方法;然后通过对当代艺术中以土质材料为创作媒介的典型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阐述土质材料在其创作中的多元人文内涵,为后续的人文思想研究提供借鉴;最后结合创新实践应用,阐述土质材料在《意象·大地》系列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及理念,并运用创新性的技法探索土质材料在作品中新的视觉表达,传达出作品的人文内涵,为土质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参考。





图片


姬梦遥


作品名称:《梦境折叠》

媒介/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190cm X 170cm、200cm X 100cm、180cm X 150cm

导师:郭志刚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本作品意在探讨人们潜意识中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思索,借助材料语言塑造了一场迷宫般的视觉探索,画面中的自己看上去晶莹剔透,也恰似多个梦叠加在一起,每个梦皆颜色鲜明,不一样梦境的色彩叠加渗透,相互交融浸染出一块近乎魔幻的画板,攒聚成了一座立体迷宫。形形色色女性的命运标志着迷宫的出路,有人尝过一时繁华却陷入一世落寞,有人深陷虚荣还被虚荣牵制,有人终生觅爱终蒙辜负,有人擅长周旋四处迎合,有人守着纯粹最终自我毁灭,又有人全然无所谓只图个潇洒,于魔幻瑰丽的诸多镜像里,是你目睹最美的孤光中呈现出销魂的酷刑,极乐状态下苦痛的宿命,把以透明形态存在的自己放置其中,在迷宫中去觅得出口。





论文




标题:《当代艺术作品中透明性的形式语言研究》


关键词:透明性;光影互动:形式语言;玲珑系列


摘要:在当代艺术领域,透明性这一概念不仅出现当代在建筑设计中,也逐渐涉及到绘画、服装与公共艺术和装置艺术等多领域,本硕士论文探讨透明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层次表达及其形式语言的复杂性;期望通过对透明性理论来研究如何打破传统艺术表达中的二元性并将物理世界与主观感知巧妙结合。透明性不仅是一种视觉效果,更是一种空间思维的表达,它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如今,在后现代语境下,透明性通过层叠、交错等丰富的材料表现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路径,不断解放以往在艺术上对“真实”与“虚构”的界定性局限。

透过透明性理论与视觉艺术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当代艺术表达中的跨界特质,再通过研究中国与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中对透明性这一视觉形式的运用,使我们在审美形式的视野里更加生动。

本硕士论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首先,对透明性理论的研究和历史考察的概括,以及简述透明性表现形式的情况;从透明性的理论研究出发,结合相关绘画作品分析透明性的基本表现特征:一、常常给人以打破时间-空间秩序以及模糊意味的视知觉。二、透明性在现代创作中是一种瞬间、虚幻、倾泻情绪的现代性视觉思维的再现。第二,从透明体形式的语言表现力和影响透明形式的因素分析,重点用具体案例分析五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第三,根据笔者作品中的构思来源、表现形式提出基于透明性特征的综合材料绘画实践以及情感层面的综合性探索,完成“玲珑系列”作品。旨在通过透明材质、多层次的空间布局与光影互动,关注空间与情感的交错表达,探索笔者作品中的透明性表现形式。

每一层透明材料不仅仅是视觉的通透性,它们分别承载了不同的符号、图像与意象,观众可以通过不同光线与线条看到在不同层次之间微妙、细腻的层次变化。犹如在梦中,让人有着抒发视野的自由性,使隐秘的可能和仿佛现实与幻想之间不断游移,通过材料语言营造一场迷宫般的视觉旅程和对希望与归属的追寻。




图片


焦石宣琦


作品名称:《潜·境》

媒介/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时长:210*160cm、200*120cm、150*150cm

导师:郭志刚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潜·境》系列是对关于潜意识与色彩语言关系的持续探索。作品以非具象的表达方式为基础,通过色彩、线条与肌理的层层叠加,将情绪、记忆与身体感知逐步转化为可见的图像。创作过程中,作者关注内在经验的自然浮现,试图让潜意识中的感受在画面中缓慢显影,构建一种既私密又开放的精神场域。每一幅作品,既是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回应,也是一种通过绘画展开的思考与修复过程。





论文




标题:《潜意识萌动下的色彩语言表达研究》


关键词:潜意识;色彩表达;情感呈现;艺术创作


摘要:本课题研究聚焦于过程艺术的叙事特性,对其在当代艺术创作里的意义以及对社会文化产:潜意识在绘画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技巧中,体现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受到文化与心理学层面的深刻影响。色彩的表达不仅局限于外在的视觉感知,更多的是它通过潜意识的交流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的情感波动与心理状态。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潜意识的角度,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探讨色彩在情感和思想表达中的作用机制。

     文章起始梳理了潜意识与色彩的基础理论,简要分析潜意识的多维度属性和色彩的视觉、情感及象征属性的三重理论,并说明色彩可凭借感官刺激激发潜意识的具体内容。之后对色彩在潜意识影响下的情感表达路径加以研究分析,提及色彩在个体进行创作期间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疗愈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创作者在反复调整和叠加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对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与记忆以及情绪进行梳理,借此实现自我修复。文章经过对东西方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分析研究后发现,色彩作为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也是一种发挥心理调节作用的工具,能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将潜意识与现实体验相连,实现情绪与记忆及视觉语言的相互融合。个人实践创作部分《潜·境》系列反映个人在绘画与形式层面上女性独有的敏感认知,以及色彩语言的细腻表现和艺术语言结构与形态的探索。

      论文从潜意识感官和色彩呈现的研究,并结合个人创作实践来反思色彩在情感与潜意识表达自我上的具体运用,结合分析国内外优秀作品来寻找自己的艺术表达路径,并使自己艺术创作中的形色关系更有神韵。







图片


雷梓钰



作品名称:《冰欲》《盛宴》

媒介/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时长:220cmX150cm

导师:郭志刚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作品将女性奢侈品置于冰块之中,鲜艳色彩凸显奢华与欲望,而冰的冷冽与易逝则隐喻着物质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冰封的瞬间,华美与透明交织,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却也暗示着一切终将消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应仅停留于物质表面,而应探寻更深层的精神意义。





论文




标题:《消费符号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一一以女性奢侈品为例》



关键词消费符号;女性奢侈品;多元呈现;她的符号


摘要:在消费盛行的当下,消费文化符号已经深度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消费符号逐步成为社会身份、地位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标志。本论文聚焦于消费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转换与重构,并以女性奢侈品为切入点展开探讨;女性奢侈品作为消费符号不仅具有典型性,还与女性身份认同等问题存在复杂关系,这种复杂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内容的重构空间。

     本研究使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外在形象上的品牌消费符号及艺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了解消费文化与消费符号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脉络:消费符号,尤其是女性奢侈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特点等相关资料。 第三章运用案例进行分析,选取了国内外几位重要的艺术家和他们有关于消费符号的作品作为研究案例,如高茜通过女性奢侈品符号的挪用与重构,展现了消费符号为女性带来的独特体验;草间弥生与路易威登的合作,将她独特的波点艺术与奢侈品品牌联名,揭示了艺术与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西尔维・弗勒里通过对女性奢侈品符号的戏谑解构,展现了消费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批判性与可能性。通过对这些具体作品的主题、视觉语言、材料运用及社会意义的解读,探讨了消费符号尤其是女性奢侈品在当代艺术中的多维表达,并为笔者的实践创作提供参考。在最后章节结合笔者的《盛宴》《凝固》系列的创作,探索女性奢侈品在绘画中的不同表现手法与媒介的运用,将部分女性奢侈品的符号和产品图像,运用绘画和媒介材料的结合以综合材料绘画的方式呈现,探索艺术创作中的思想性和材料与形式。

     本论文旨在剖析消费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角色定位,并深入探究艺术创作介入社会文化议题的途径与方式。通过对消费符号中的典型女性奢侈品研究和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多重内涵挖掘,展现出艺术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如何进行反思并审视艺术的力量。









图片


 李柯昕



作品名称:《星宿·未来》

媒介/材料:绘画、数字影像

导师:李朝晖 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星宿·未来》系列作品运用TouchDesigner编程技术对二十八星宿进行数字化再造,通过可视化编程技术,经过对计算机生成艺术的探索,在跨学科与跨媒体背景下,实现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化,旨在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活力。





论文





标题:《TouchDesigner编程技术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TouchDesigner;编程技术;当代艺术作品


摘要:编程技术的运用让当代艺术家拥有更大的创作表现力。TouchDesigner作为一个节点式编程的创意平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它不仅能够实现三维的实时渲染,还能够在互动装置方面进行精准的机械控制。通过深入研究TouchDesigner在投影映射艺术、互动装置艺术、数字生成艺术、信息可视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了TouchDesigner编程技术对当代艺术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对TouchDesigner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进行了梳理,不论是TouchDesigner全球峰会的举办,还是TouchDesigner中文社区的成立,都体现出TouchDesigner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途径。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发展,TouchDesigner有望在更多交叉领域发挥作用,通过目前已有的技术与成果,启发艺术家未来的创作思路。编程技术的出现促使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革,而TouchDesigner的问世是对艺术创作的又一次革新。最后对创作《星宿·未来》进行分析,阐述作品中对TouchDesigner实时渲染和图像处理等功能的实践运用,探索如何借助TouchDesigner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的创新与表达,为其它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字化转换提供参考。







图片


李小乐


品名称:《永固》系列

媒介/材料:化工颜料、矿物颜料、土、石英砂、金属片

尺寸/时长:50×50cm/40张(共590×230cm)

导师: 张乐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永固牌铁锁这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上海工业时代的“老物件”,曾是城市记忆中“永固”品质的象征,如今在艺术语境中蜕变为时间的物证,成为承载时间视觉容器。本系列作品通过利用不同材料如:化工颜料、矿物颜料、泥土、石英砂等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将锁的形态,置于不断氧化、腐蚀的动态过程中——从棱角分明的完整形态,到氧化层在金属表面不断腐蚀形成的斑驳、剥落的效果,最终被腐蚀为碎片,作品中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物理破坏,而是通过金属腐蚀的过程,将时间的抽象维度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肌理。作品以铁锁作为时间的隐喻载体,展现其不断腐蚀直至消失的过程。意在展现“永固”,恰是时间在物质表面刻下的痕迹,是消失本身的永恒在场。当铁锁固态的结构逐渐溶解,最后一部分被腐蚀消失时,“永固”的物质属性被彻底颠覆,这一过程并不是其物质的终点而是时间的显形与永固,构建出一场关于“消失与永固”的物质剧场。





论文




标题:《“金属腐蚀”样态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金属腐蚀;样态;综合材料绘画


摘要:综合材料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日新月异,各种媒介材料不断参与到创作中来,金属材料在近现代绘画中的使用并不陌生,由金属材料到金属材料腐蚀表现,近些年又在许多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金属腐蚀”样态这一系列艺术表达,形成一个延展式话题,令人关注。本文主要研究“金属腐蚀”样态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艺术表现。论文主要从几个递阶式层面来进行探讨:一、研究与“金属腐蚀”样态相关材料分类及其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艺术表现概貌;二、“金属腐蚀”艺术样态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应用表现;三、结合笔者的实践与调研将“金属腐蚀”样态运用于笔者自身艺术创作之中,探讨与发生、演变、褪行等与时间相关的象征意义。本文探讨“金属腐蚀”如何从艺术样态成为艺术语言;深入挖掘“金属腐蚀”样态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语言文化内涵。“金属腐蚀”样态挑战了原有的单一的审美倾向,这一艺术样貌的表达,成为审美走向多元的充分例证,同时它也映射了艺术规律中变化的本质,是当下社会多元风尚的时代映射。本文希望通过“金属腐蚀”样态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发现其在综合材料绘画中艺术表现的时代意义,为同类研究与创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够促进“金属腐蚀”样态及材料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应用研究。为综合材料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积累相关文献,也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片


李学文


作品名称:《古今飞天》系列

媒介/材料:矿物色、金属箔、金刚砂等

尺寸/时长:200x200cm,360x120cm,200x180cm

导师:张乐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古今飞天》系列是本人三年学习期间对自己创作课题的规划,整个系列是三个子规划的结合体。作品由三部分构成,之一龟兹的关于生命层界的飞天,之二假借剪影形式语言的民间艺术形象的飞天,之三描绘国力高速发展背景下国家重器中人民心中真正的飞天。作品材料采用矿物色、金属箔、金刚砂等,在画布上重现古龟兹的色彩,金属箔打底显露出来,仿佛飞天身上闪烁的宝饰,随着光影流转熠熠生辉,似在诉说着古代人们对天空的向往与憧憬。现代 “飞天”—— 航天器破空而来,在光影变幻下,航天器被生动呈现。机翼划破云层,如同飞天的飘带舒展,是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壁画与星图在此刻同频共振,古老的飞天形象与现代的航天器交相辉映,展现出人类对飞翔探索的一脉相承。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科技,人类追逐天空的脚步从未停歇。





论文




标题:《当代艺术作品中“皮影”元素的转化应用》


关键词: “皮影”元素;当代艺术;艺术语言转换


摘要:“皮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千余年的发展与历史积淀,皮影艺术是一门由历史民俗叙事、皮料工艺造型、构件曲艺表演等多层面高度结合的综合艺术,也是一门由艺人、光影空间、后台伴奏等多元因素构成的视听艺术,其中“皮件、光影”是这门综合艺术的重要构成因素。

    在笔者调研中发现,皮影艺术中的诸多元素被当代许多艺术家所爱用,这些作品中大多凸显出独特的神秘气息,并出现了许多由“皮件”、“光影”元素的转化应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图像分析法等,试图对“皮、影”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语言转化与表达进行阐释与分析。

     本文主要从四个层面来进行论述。首先通过文献搜集工作厘清皮影艺术的文化背景、论证幕布与光影、构件造型与叙事性的关系;其次通过探求皮影艺术中“皮、影”元素在当代艺术范畴里的应用转化,应用具体案例论述转化应用的独特性;最后运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继续论证“皮影”元素在个性化艺术创作语言作品中的积极表现。可见,皮影艺术中的“皮、影”元素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在当代艺术作品的转化中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

     艺术家利用并突破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多元化创作手法以及跨媒材的使用,使得传统皮影艺术超越民间艺术的范畴,创造出符合时代性、观念性与观者产生共鸣的作品,实现了文化基因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以及新艺术语言逻辑的构建。




图片


栗铜


作品名称:《那个恍惚的瞬间》

媒介/材料:色粉、玻璃微珠、反光条、亚克力、螺钿、锯末

尺寸:90x180cmx3、58.5x84.5cm、58.5x82.5cm、57.5x82cm、57.5x82cm、57.5x73.5cm、45x45cmx2、87.5x61.5cm

导师:张乐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那个恍惚的瞬间》,是我对人群的独特凝视。画面中,人群似塑料模特,冰冷且沉默。我用晕染手法营造出恍惚氛围,模糊个体与群体的边界。在群体洪流中,个体似被同化,然而每个个体仍有独特的灵魂轮廓。此作旨在探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融共生,还是在恍惚间逐渐迷失自我。这种不确定性催生自我价值质疑,群体存在感持续弱化。如同记忆在时光中消散,个体身份也在群体洪流中日趋模糊,最终消逝于相似面孔与经历中。在这种情景下便有了我现在的创作想法,而模特作为一种模糊了面貌、性别、情感的一种存在,在我看来,是再适合不过充当记忆中那些恍惚闪烁中的主角了。





论文




标题:《“炫彩材料”在造型艺术中的应用及语言特征研究》


关键词炫彩材料;反光材料;艺术语言;造型艺术


摘要:“炫彩”一词在古代的文献中就有出现,反光材料在古代美术中的应用也屡见不鲜,所以本文所指的“炫彩材料”范畴也涵盖了在视觉上具有光亮、炫目、多彩色相效果的多种材料。本文关注的炫彩材料近些年来在造型艺术中被广泛应用,其具有的独特物理属性为艺术语言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以此,本文以“炫彩材料”为中心,以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本文对炫彩材料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并从生物、矿物、化工研发三个来源领域选择相关炫彩材料进行研讨;其次,选用造型艺术作品中使用炫彩材料相关案例,从色彩、材质两个不同角度解读炫彩材料的语言呈现。对应炫彩材料在作品中的视觉呈现,探讨造型艺术作品中炫彩材料语言的成立、特征与情感表达。最后基于炫彩材料的特质,本人在创作实践中开展的材料实验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的案例分析及学理探讨,并深入研讨“炫彩材料”可以预见的问题及未来性。炫彩材料作为当代艺术的媒介,越来越为艺术家所爱用,正是因为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材料媒介已成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其物质特性在艺术观念的引导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炫彩材料”通过物性表达,具有了承载人文精神与艺术思辨的双重价值。




图片


徐良钰


作品名称:《光明二号小区的建设日记》

媒介/材料:矿物色、银箔、麻绳、细线、纱布、石英砂等

尺寸/时长:200x200cm、40x40cmx10、60x80cmx2、20x20cmx8

导师:张乐 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阐述:

在《光明二号小区的建设日记》这组作品中,通过大量白色材料的堆叠、拼贴与转化,将建筑工地从喧器的现实中抽离,构筑出一片充满仪式感的剧场。白色材料与金属箔片在画布上交织,剥离了工地的尘士,这里没有人的身影,只有机械与建筑彼此相依。白色调消解了机械的暴力感,却放大了它们的物质本质。打桩机的钢铁支架通过方解石和蛤粉塑造成类骨骼的形态,表面刻意保留的裂缝与剥落感,如同考古现场发掘的文明残骸,挖掘机的铲斗以亚麻布覆盖并辅以滑石粉等白色材料,干燥后的龟裂纹路在白色中显得格外神圣。它们既像未完成的雕塑,又像被时间风化的纪念碑,在“白”的带领下,工业与艺术达成微妙平衡。白色材料天然携带时间性,黑色与白色则共同编织出时间的层次。画面中,正午烈日下的塔吊被处理成黑色剪影,与岩彩颜料泼出的色融为一体,画面基底用银箔拼贴,并用纱布裱贴并辅以白色颜料。白,在此成为光的容器,也是时间的显影剂--它让焊接火花的瞬间闪烁、让水泥凝固的漫长过程、让机械往复的枯燥循环,全部凝结为永恒的“此刻”。




论文




标题:《中国石色材料绘画中矿物色白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中国石色材料绘画;矿物色白;应用研究


摘要:在中国石色材料绘画艺术的发展进程中,矿物色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其材料属性在艺术创新中逐步发展为绘画本体语言,受到诸多画家的关注与应用,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材料媒介。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材料实验,从矿物色白的概念出发,试图对其在石色材料绘画中的应用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剖析矿物色白的分类及特征为开篇,探讨其在传统与当代不同时期中的分类差异,同时也对矿物色白在中国石色材料绘画中的运用与发展进行梳理,探究矿物色白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呈现与变化。由此论证矿物色白的审美功用,其从色彩表象到物质性的审美方向的转变,带来了新时代艺术样貌下的精神诉求。最后,结合笔者《光明二号小区的建设日记》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阐述了矿物色白在作品中的应用、呈现的特征以及个体实践的探索意义。

     矿物色白凭借独特的物质属性,在新时期的中国石色材料绘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丰富的不同色相、质地等物理属性之上,在各个画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中,赋予了其独特的精神属性。这种由由材料引发的由物性向精神性的焕发是新时代审美多元转向的具体体现。




END



编辑|徐淼 赵国娜

执行负责|周怡晔

指导老师|刘浠媛 李梦龙

审核|王檬檬 张潇娟



图片




(作者: / 编辑:任一飞 / 审核人: / 来源: )